过去10年间,我国航空工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军民业务共进,用全球思维开拓创新,我国航空工业积极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走向世界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大。中航工业正是这一奋起跨越的主力军,他们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航空舞台上。
革故鼎新体制变革
合二为一后推进市场化改革,现代航空工业企业迅速成型
1999年7月1日,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在所属企事业单位调整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两家特大型国有企业。我国航空产业的主力军走上了政企分开的道路,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产业环境,航空产业迫切需要更深入的变革。2008年,国家针对航空企业现状,在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二集团公司的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航空工业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大变革。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航空工业改革调整的战略部署,中航工业很快研究确立并全面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战略目标,下决心用市场化改革再造航空工业,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航空工业集团。
“两融”就是改变过去封闭保守的思维,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三新”就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由传统的“资产、管理、技术”三位一体,逐步转型升级为“品牌价值、商业模式、集成网络”新的三位一体;“五化”就是推进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最终实现经济规模挑战一万亿元的目标。
为了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中航工业将目光首先聚焦在深入开展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
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将建立母子公司形容为实现公司重组、创新体制机制的“华山一条路”。而整合的方式,则是按照“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子”的原则。这是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途径。
在很短的时间里,中航工业迅速布局,一步步向着既定目标迈进。2009年1月之后,中航工业以每月诞生一两家专业公司的速度,迅速架构起一个现代大公司,组建了19个专业化发展的子公司、事业部和直属机构,目的在于消除内耗式竞争,形成发展合力。所有子公司都设立了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事业部和直属机构亦模拟子公司运行,构建了母子公司管理体制。通过资本市场实施了20项专业化重组,在资本市场融资260多亿元,借助资本市场的刚性约束,深层次地推进转机建制。积极开展国内外并购,累计并购了30多家企业,其中境外并购投资总额近70亿元,实现年收入超过200亿元。
中航工业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国企向现代公司的跨越,同时也正加速由内向型企业向跨国公司迈进。
坚持不懈科技创新
一项项新技术、新机型突破的背后,是企业整合运用全球科技资源的积极探索
2011年9月2日,由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13吨级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成功飞到海拔8472米的高度,创造了大型民用直升机飞行史上的崭新纪录,打破了我国没有直升机可以上高原的历史。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成为世界上首款取得4500米海拔地区A类适航证的民用直升机。
近10年来,我国民用航空快速发展,民用航空航线里程达到349.1万公里,增长1.1倍。民用飞机市场被航空企业视为未来发展的主要领域。
“只搞军机不搞民机,中国航空工业就是一个跛足的航空工业。”林左鸣表示,中航工业坚持大力发展民用航空产业,走军民融合之路,切实改变民品不是主业的观念。
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中航工业以涡桨支线飞机为主要突破口之一,从2009年起对传统军工企业相对单一的模式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目前,中航工业已经初步形成“新舟”60、“新舟”600、“新舟”700飞机系列化发展的格局。
在大飞机项目中,中航工业以振兴中国民机产业为己任,承担了C919大型客机7大部段、23个分系统和ARJ21飞机机体结构件的研制,组建中航工业商用发动机公司研制C919配套发动机,与GE、赛峰等多家世界著名企业合资合作,研发了11个为C919配套的机载系统。
航空产业是高技术密集产业,每一个新技术的突破,都要依靠大量科研机构和无数技术人才的努力。整合利用好技术资源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011年6月,中国航空研究院与荷兰宇航院、德国—荷兰风洞分别签署了长期研发合作的合作协议备忘录。7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次在海外设立了大学技术中心,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签署协议成立了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大学创新中心,与曼彻斯特大学签署协议成立了中航工业航空材料大学技术中心。
面对全球科技资源,中航工业着力构建全球研发体系。在加强原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瞄准世界航空前沿技术,建成了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科技实验室。
目前,中航工业已拥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8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8个国防科技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8个博士后科研站及工作站,众多科研人员为了一个共同的航空梦想集结在一起。
布局全球融合发展
从仰视到平视,从整合到融合,今天的中航工业为自己赢得了融入世界的最佳状态
2009年12月3日,中航工业收购世界先进的复合材料部件制造商奥地利FACC公司。这是中国航空工业首次海外并购,也是中国企业在中欧地区首次实施的大规模企业并购,还是亚洲航空制造业首次并购欧美航空制造企业。收购美国西锐、收购日本NEC的TFT、收购德国洪堡股权成为大股东……在紧随其后的一连串并购动作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航空企业成功走出国门,与国外知名航空制造业合作双赢的矫健身影。
走向世界不难,融入国际的步履却要艰难得多。“这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融合则强,孤立则衰。”林左鸣如是说。
2011年1月,中航工业与美国通用电气以50:50的平等伙伴身份合资成立航电企业,开启了中美航空企业高端合作时代。不到两个月后,中航工业再次以平等伙伴身份与美国知名企业汉胜公司组建合资公司。
在中航工业重组后的3年里,以50:50平等伙伴身份成立合资企业或进行风险和收益共担项目合作成为他们国际化开拓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随着国产大飞机C919项目的启动,国际知名航空企业主动上门,积极寻求与中国的战略合作。
2010年初,中航工业向美国波音公司交付了第1500架波音737NG(新一代)垂尾,并续签了后续1500架波音737NG垂尾转包商务合同,标志着中航工业与波音公司正在从合作生产向联合研制拓展。目前,全球在役的波音737系列飞机中,三分之二的垂尾产品在中国完成装配,这也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向国际航空产业链高端迈进的典范。
林左鸣表示,中航工业从国外企业的“打工仔”跃升为平等合作伙伴,实现了与世界航空工业强者的对等合作,在世界航空工业领域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在7月9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航工业连续第4年上榜,排名从2009年的第426位跃升至第250位。
从仰视到平视,从整合到融合,今天的中航工业,已经为自己赢得了融入世界的最佳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