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与视野

宝钢——微利时代更需加快转型提升
发布日期:2012-09-06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访问次数: 字号:[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日前发布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2%,该指数9个月来首次跌破“荣枯分界线”,表明制造业仍处于收缩状态。这对于早已处于微利状态的钢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在分析钢铁业发展格局时表示,当前,中国钢铁行业微利经营的特征明显。2008年以来,虽然钢铁产量持续增长,但效益逐年下滑,以大中型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衡量,2008年至2011年分别为3.23%、2.46%、3.01%、2.42%,呈波动下降态势,不仅低于下游产业的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上游资源企业的平均水平,而且这种微利甚至亏损状态短期内难以改观。
  面对严峻的外部经济形势,宝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宝钢股份董事长何文波表示,微利经营将成为行业常态,但这不等于说钢铁就是夕阳行业。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行业,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目前,宝钢正在推进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从中国到全球的业务转型,目的就是要在行业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只有做强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扩张发展。
  加速转型的进程中,宝钢从“十一五”时期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两角一边”的产业布局。2007年4月,宝钢成功重组新疆八钢,这是国内钢铁业第一个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的跨区域资产重组;今年6月,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全面展开建设,该项目将建设成为世界效率最高的绿色碳钢薄板生产基地,建设规模为年产钢1000万吨;今年7月,上海市政府与宝钢就推进上海宝山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上海宝山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正式启动,按照计划,2012年至2017年实施上海宝山地区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任务完成后,预计上海地区铁产能总量将减少约580万吨、钢产能总量将减少约660万吨,相应减少300万吨标煤能耗。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宝钢的产业布局调整并非单纯的战略扩张或者战略收缩,而是谋求整合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宝钢的“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北边疆“两角一边”的战略布局已经眉目初显。
  一手推布局调整,一手推技术创新。近年来,取向硅钢、高强钢等的宝钢创新成果,都产生了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但是,拳头产品再有分量,也只是“外国人不给、我们被逼着突破”的跟随式创新。如今,宝钢人清醒意识到,要占领创新高地,不能一味亦步亦趋。“要成为全球钢铁技术的领先者极其不易,亟须一个鼓励创造创新的环境。”宝钢集团党委书记刘国胜表示,目前,宝钢上下通过制度建设达成共识,没有一次次的失败、一步步的摸索,“人无我有”的重大创新将永远无法实现。因此,宝钢着力构建了“新产品研发”、“工程技术自主集成”和“现场持续改进”3个创新体系。完整的创新体系、浓厚的创新氛围,催生了时下名声大振的宝钢“蓝领创新”,宝钢重大技术创新最近层出不穷,易拉罐钢、油井管、节能高效“后处理”等叫好又叫座,“越是困难时,越要靠创新。”刘国胜说。
  徐乐江表示,中国钢铁业的微利时代可能贯穿于产业转型调整的整个过程,发展多元产业是平衡主业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宝钢现已确定了钢铁业与相关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发挥多元产业对钢铁主业的协同支撑功能,合力打造宝钢钢铁业务的产业链竞争优势,强化多元产业外部市场拓展和价值创造能力,提高相关产业对公司抵御经济波动的贡献率,塑造公司可持续业务增长和绩效改善的形象。目前,宝钢已形成资源产业、钢铁延伸加工、生产服务业、工程技术服务业、煤化工业和金融业等6大多元产业。下一步,宝钢将抓住上海地区钢铁业调整转移的契机,按照上海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在现有多元产业体系之外,积极把握新产业发展机遇,探索新的增长模式,寻求公司新的业务增长极。
  不可否认,中国钢铁业的转型发展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艰难过程,但这也是一个行业“凤凰涅槃”的重生过程。徐乐江表示,从产业发展规律看,中国钢铁工业目前的微利经营阶段有其必然性,经过连续1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规模扩张已近尾声。微利经营阶段是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和必须承受的“阵痛”。也只有经历这一阶段,企业才有动力进行产品开发和提升服务水平,追求差异化优势;才会主动改变原有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进而改变整个行业的经营模式。他说,中国钢铁行业的每一个从业者都必须直面这一挑战,对钢铁企业来说,谁走得快,谁就能取得领先一步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