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曾建伟 李倩 洪辉 | 赣州市“三南”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浅析
发布日期:2020-04-08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摘要】赣州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动推进市域内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规划了“瑞兴于”“三南”和“会寻安”三个组团。本文重点探讨“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战略,从交通、产业、生态、公共服务、对外开放五个方面,探索了在县域层面互融互通、联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革命老区的发展始终关心关怀,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亲临江西视察,提出了“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目标定位。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写下过辉煌的历史,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此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赣南革命老区的发展是全国革命老区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赣南革命老区包括赣州市下辖的3区14县1县级市,其中,龙南县、全南县、定南县组成了赣州“三南”地区。“三南”地区共辖37个乡(镇、场),面积448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万,同处赣粤两省边际南岭山区,地理气候条件优越,特色优势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禀赋和主导产业基本类似,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近,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体系和历史背景基本一致,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为了尽快改变包括“三南”地区在内的赣南革命老区贫困落后面貌,进一步促进赣南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和推动下,国务院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提出,支持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赣州“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建设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江西省、赣州市主动作为,高位推动,江西省政府2014年批复《赣州“三南”(全南、龙南、定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努力把“三南”地区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优选区和赣粤产业走廊的重要战略支点。2017年,赣州市发布《关于支持龙南全南定南园区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产业园(简称“三南”示范园),并将全南工业园、定南工业园、“三南”示范园纳入龙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推动品牌共用、政策共享、规划共编、园区共建、数据并表,构建龙南经开区“一区四园”发展新格局。《2018年赣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做出了“深入推进‘三南’园区一体化发展,加快‘三南’快线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共建‘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产业园”的重要部署。“三南”园区一体化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三南”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赣州南部重要经济增长极以及下一步的“三南”区域一体化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基础

综合资源特色明显。“三南”区域的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是全国著名的“多金属成矿带”。矿产资源主要以稀土、钨、铀、萤石、瓷土、石英砂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为主。其中,离子型稀土矿藏储量大、品位高、配份好,是国家首批稀土规划矿区之一,龙南离子型重稀土储量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70%,质量居世界之首,被誉为“中国重稀土之乡”,定南稀土矿藏品种全、品位高,属中钇富铕型稀土,是首批11个国家稀土规划矿区之一。“三南”地处中纬度偏南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生态秀丽,森林覆盖率达82%,生态环境指数达88.88,位列江西省前茅。水资源也较为充沛,境内包括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赣江上游区和珠江流域东江水系上游区河段,“三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500多毫米,属于降水量偏丰地区,自产地表水资源量76.86亿立方米,占年降水总量的50%以上,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超过6500立方米。区位交通优势相对独特。赣州“三南”地区处于江西省的最南端,处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和海峡西岸的“黄金分割点”,与广东的龙川、和平、连平、翁源、始兴、南雄等6个县(市)接壤,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作为江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三南”地区是中部内陆通向沿海发达地区的“咽喉”,既是江西省融入“9+2”泛珠三角经济圈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又是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直接腹地,具有较为突出的协调对外经济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京九铁路、大广高速、赣粤高速、宁定高速和国道G105、G535等既有交通大动脉贯穿全境,赣深客专将于2021年通车,将专设龙南和定南站,连接全南和广州的赣广高铁也正在规划中,龙南通用机场已列入规划。“三南”地区将逐步形成集高速、高铁、铁路、公路、机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将融入赣州1小时经济圈并和深港共建国际大都市3小时经济圈,成为赣粤物流大通道中心节点,产业承接区位优势独特。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三南”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稀土与钨金属、氟化工及精细化工、现代轻工、农副产品、现代旅游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拥有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一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一个省级工业园区、一个省级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及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全省加工贸易的重要基地。2019年,龙南、全南和定南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9.06亿元,占赣州全市经济总量的12.1%;财政总收入43.85亿元。

二、主要问题

尽管“三南”区域的龙南县、全南县、定南县这三县具备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但是在政策的执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体化共识亟待提高。受三县各自的利益诉求影响,三县产业发展自成体系,三县之间尚未厘清自身在整个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各自的特色,发展方向雷同,县与县之间产业发展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以电子信息、稀土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严重趋同,没有形成各自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没有发挥“三南”整体区域经济的规模效应和各县域之间的比较优势,影响“三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削弱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对外竞争力。 第二,体制机制障碍亟待克服。“三南”一体化涉及三个行政主体的核心利益,在统筹规划、人事调配、政府治理等能力建设上协同推进,将打破原有“各自为政”的管理格局,决策权、管理执行权、经济利益支配权将随之调整,必然带来成本支出、收益分配、生态补偿、管理考核等问题,容易导致形成各县责任与权利的不到位。其次,由于龙南经开区为国家级经开区,级别比其他两县高,容易导致一体化过程中关键的管理权限、利益分成、产业统筹等机制向龙南过度倾斜,从而出现优势资源向龙南集中,其他两县被边缘化,产生虹吸效应,三县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也随之产生,最终将导致其他两县产生抵制或消极情绪,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阻碍区域内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体化进程,进而导致整体规划难以执行和推进。如何突破行政区划边界和区域壁垒的影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推动一体化成功的关键。第三,政策和标准亟待统一。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各县在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存在差异,且缺乏互相认可的沟通机制,缺乏统一的制度和标准,不利于营造“三南”地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战略定位

(一)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改革试验区树立生态理念,建立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将其摆在产业发展的首位。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增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成为“三南”区域建设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改革试验区的重要支撑。

(二)江西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与粤港澳对接中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建设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为纽带,深化赣粤经贸合作,推动赣州“三南”地区融入泛珠三角区域产业体系。积极探索“三南”地区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区域联动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机制,努力打造江西省乃至全国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示范区,使其成为珠三角、粤港澳产业转移的优选区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江西省乡村振兴样板区以“三南”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资源为基础,培育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产加工业体系,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着力打造粤港澳地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以南迳国家级芳香特色小镇为基础,大力提升芳香特色农业。打造独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新风貌。

(四)赣州市域副中心区域以高铁、“三南”快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完善城市设施与功能,集聚产业、吸纳就业,稳步推进产城融合。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做大城市规模,支撑“三南”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转变,提升集聚辐射能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市域副中心区域。

四、发展战略

(一)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打造高效便捷的区域交通经济圈。大力推进“三南”快线全南段、大广高速复线、寻全高速西延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与大广高速互联互通,形成以大广高速、赣粤高速和赣深高铁、一级公路为主通道,二级公路系统为主骨架,三、四级公路为支脉的区域交通网络。通过国道、省道的快速化改造,构建“三南”地区高效的快速交通网络,强化各县城、各重点镇之间的交通联系,共同构筑区域内部的经济走廊。发展乡镇公共交通,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向乡镇的延伸,构建覆盖城乡的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各县域城乡半小时通达。依托赣深客运专线、大广高速等铁路与公路交通重大工程,逐步完善黄金机场配套设施,重点推进瑞金机场建设,加快龙南机场前期研究。构建多样化的区域对外交通体系,形成高效的综合运输网络和运输能力,形成与粤、闽、赣等地区快捷联系的对外运输通道,提升“三南”一体化区域的交通区位以及区域地位。

(二)错位融合,现代产业体系一体化“三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在产业,应明晰“三南”区域整体产业定位,理顺各县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逐步推进产业错位发展和产业的分工协作,形成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合理和分工明确的发展方式。“三南”地区应紧抓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新动向,立足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特色产业等,发挥集聚效应,扬优展长、集中突破,促进区域共享,构建具有“三南”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一是重点发展制造业,夯实产业基础,聚焦以电子信息为首位产业,以稀土等新材料和先进装备等新兴产业为主攻产业,提升以农副食品、芳香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优化以现代轻工、精细化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二是大力推动现代农业,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促进 “三南”地区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餐饮、休闲旅游以及其它服务业有机整合,加快培育花卉苗木、油茶、鹰嘴蜜桃等特色产业,建立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产加工业体系,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着力打造粤港澳地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逐步培育芳香经济作物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兴产业,打造集种植、加工、研发、物流、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全国最大芳香产业基地。三是打造高质量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三南”的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业,全面优化和提升“三南”地区的现有旅游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构建“三南”地区旅游大环线,围绕围屋、客家文化和“三南”的山川河流,将“三南”地区打造成世界围屋之都、全国著名客家文化旅游溯源地和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集中发展研发、设计、物流、金融、营销、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社区服务、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三)协同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着力强化生态空间一体化管控,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三南”地区生态保护红线清单,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东江源生态补偿、低质低效林改造三大工程。建立区域性的水污染防治体系,强化各园区集中排污,加大污水处理,开展水源地保护工程。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工业大气污染物减排、工业锅炉“煤改气”、燃煤电厂污染防治等重点项目。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加快各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将“三南”园区打造成低消耗、近零排放的绿色生态示范园。

(四)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保障一体化建立三县共同的区域劳动市场及就业、用工管理体系,积极培育创业载体,提供对接平台推介创业项目,加强创业人才培训和创业者培训,扶持“三南”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建立教育培训、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建设区域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区域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区域性的诚信体系,统筹协调建立传播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五)携手共进,对外开放合作一体化大力支撑“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借助赣州港铁路专用线的正式通车,进一步开辟赣南老区对外贸易的无阻碍通道。持续完善与粤港澳等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合作机制,推动政府高层之间定期磋商,扩大与粤港澳等泛珠三角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经济合作。将“三南”地区产业融入到粤港澳等泛珠三角地区支柱产业体系中,实现跨区域的合作分工。积极承接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粤港澳地区加工制造业转移。逐步融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产业链条,创建国际化、开放式资源对接合作平台,打造高峰论坛,邀请高端智库、知名专家学者、龙头企业领袖为“三南”地区发展出谋划策。

五、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2月《求是》杂志发表的《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文章强调,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三南”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有利于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培育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外围的新节点;有利于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赣粤经贸合作发展,强化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对接;有利于推动原苏区振兴发展,增强地区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带动地区人民共同富裕。“三南”区域一体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立足现实基础,着眼未来发展,统筹区域协调,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增强地区竞争力,带动“三南”地区乃至整个赣南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