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议

李华 许有志 张萌 | 系统治理“数字鸿沟” 加快数字红利普惠共享
发布日期:2020-07-09 作者:李华 许有志 张萌 信息来源:中咨智库 访问次数: 字号:[ ]

引语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数字治理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也要看到,受地区发展水平、教育发达程度、信息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群体在信息的掌握、拥有和使用能力方面差异较大,逐步出现了“数字鸿沟”现象,尤其在疫情期间这一现象被放大。随着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发展,“数字鸿沟”持续扩大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数字断层”问题。需尽快采取措施消除“数字鸿沟”,为数字技术普惠不同群体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数字鸿沟”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数字技术的扩散渗透程度从来都不是匀速、无差别的。从全球看,其应用普及路径普遍呈现出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从城市到农村、从年轻人到年长者、从高技能到低技能人群的特点。据腾讯研究院《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19》显示,我国数字基尼系数为0.59,数字化处于相对不均衡状态。具体来看,“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接入鸿沟”——用不上。网络设施部署受制于经济水平、自然地理、社会需求等多重因素。电信企业往往优先在成本低、经济性较好的地区部署网络基础设施,再向成本高、收益低的地区逐步拓展,由此形成了网络普及程度的区域差异,导致部分偏远山区、欠发达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用不上”的问题依然存在。2018年底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38.4%,远低于74.6%的城镇普及率。

二是“技能鸿沟”——用不好。数字技术具有使用技能门槛,一旦因年龄或健康等原因无法掌握技能就容易在网络使用方面出现鸿沟,尤其是老年、残疾、贫困等群体因文化水平、知识技能不足等原因,“用不好”的情况比比皆是,导致该群体难以享受政府数字化服务、网络挂号等服务,逐步成为信息社会的边缘群体。

三是“收入鸿沟”——用不起。智能手机、电脑等信息终端与网络资费对于贫困人群仍然较高,“用不起”的现象较为常见。除了必要的终端设备和网络接入外,信息消费本身也需要持续性开支。所有这些为网络接入和数字消费的支出,对一些家庭、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家庭而言是一个沉重负担。

四是“认知鸿沟”——用出事。网络信息产品与服务鱼龙混杂,特殊群体往往会成为网络诈骗对象,“用出事”的案件屡见不鲜。据人民网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高达37.4%的中老年网民曾遭遇网络诈骗。中老年人因相关知识不足、防范意识薄弱,在面对仿冒公检法、冒充熟人诈骗、虚假保健品诈骗等网络诈骗时,容易受到蛊惑而遭受经济损失。

疫情期间“数字鸿沟”得到进一步放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数字技术在推动疫情防控信息化、药品研发智能化、复工管理精准化、教育医疗网络化、社区管理精细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数字科技融入社会治理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疫情期间,数字技术难以有效达到普惠效果。

获取疫情信息难。疫情期间居民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途径获取确诊病例数、国家防控政策等疫情防控信息,老年人、残疾人无论是在手机使用还是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最新的方针政策可能会被遗漏。

订购生活物资难。由于一些社区实施全封闭管理,基本的生活物资集中订购,大多是小区微信群统一订购或通过网购送货至小区,这些需要居民通过网络操作来获取订购和领取信息。老年人或残疾人由于数字技能不足而难以采用这种购物方式。

开展网络学习难。疫情期间,全国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了网络教学活动。而在欠发达地区,一些孩子因为缺少网络条件和硬件设施,难以开展在线学习。河南邓州甚至发生了一名女初中生因无智能手机上网课喝药自杀的极端事件。

识别真实信息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防护物品需求激增,一些不法分子以此为“商机”,在网上发布虚假售卖信息实施诈骗。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微信等渠道发布虚假售卖信息,在事主向其转账后即卷款消失。

化解“数字鸿沟”需制定全面系统的治理对策

今年是全面脱贫决胜之年,但脱贫不是终点,未来仍要面对后脱贫时代“数字鸿沟”的挑战。若任由“数字鸿沟”持续扩大,将会加剧发展的不充分与不均衡,并导致社会发展出现断层。当前,迫切需要针对“数字鸿沟”进行系统治理,着重解决好网络设施建设、关注弱势群体的接入和使用等关键性问题,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中,让数字红利最大程度地惠及社会大众。

制定国家层面的“缩小数字鸿沟行动规划”

行动规划可以五年或者十年为期,“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明确目标、任务、措施、进度和各方责任。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地方政府辅以配套措施,引导电信运营商加强欠发达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把缩短信息化差距纳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规划,补上欠发达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

提升老年人、残疾人和低收入群体数字技能

运用数字技术的素质和能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字鸿沟的宽度和深度。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缺乏能力的群体,通过家庭、亲友及社区互助,加强各类信息服务普惠;对有能力的低收入群体,加大数字技能教育培训,通过短期技能培训和长期的教育发展,持续提升数字技能和互联网使用能力。

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援助

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不同的“数字弱势”群体的需求,加强针对性援助。一是对于网络订票、网络挂号之类的公共服务需求,有关部门需设计好配套措施,让弱势群体也能方便地享受公共服务。二是设立基层服务站点,为弱势群体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尝试将网吧改造成为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三是针对不同群体分类实施降费策略,让弱势群体、贫困人口享受更大优惠。

加强各类公共服务和数字应用的无障碍服务能力

不断健全信息无障碍标准,提升各类公共服务网站的无障碍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强化在商业交易、消费服务、数字支付、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创新,重点加强针对特殊群体的供给侧创新,如针对盲人的人工智能服务、针对少数民族的多语言内容服务、针对农村人口的乡村数字经济服务等。

开展农村电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专项行动

一是鼓励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进一步下沉乡村市场,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优质商品和生产生活物资;二是深入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实现乡村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通过远程教育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三是支持乡镇和村级医疗机构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导知名医疗机构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