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议

对大连北良港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日期:2023-07-19 作者:董继红 贾森 樊劭然 信息来源:中咨智库 访问次数: 字号:[ ]

北良港是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首个专业化粮食港口,是我国沿海粮食通道“北粮南运”和“外粮内运”的重要中转枢纽港。近年来,受到粮食贸易格局、粮食政策以及腹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之环渤海港口群竞争日益激烈,北良港发展瓶颈日益突出,亟需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本文基于有关资料文献、实地调研、相关单位及行业专家座谈访谈,分析北良港发展优势与机遇、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针对北良港转型发展提出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建港历史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东北粮食大幅增产和南方粮食供不应求加剧,北粮南运格局形成,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问题凸显,导致东北卖粮难和南方粮食短缺多次同时出现。面对粮食物流难题,国家下决心斥巨资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粮食流通现代化。

90年代初,国务院批准实施“世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旨在通过引入“四散化”方式(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和现代的物流组织,在东北、京津、长江沿线和西南地区建设四大散粮运输走廊,推进北粮南运现代化。该项目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专门成立了由中央8个部委组成的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强化对项目实施组织管理。四大散粮运输走廊中,“东北走廊”覆盖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以大连北良港为出海港,连接后方中转库、收纳库,完成近40%东北粮食南下的仓储、流通任务。做为东北走廊的核心工程,北良港1995年12月开工建设,2000年试运营,2003年竣工验收。在北良港建设过程中,中咨公司先后参与了初步设计评估、60万吨筒仓方案论证、散粮中转设施的中期评估、粮食储备库扩建工程评估、外海航道及回转水域方案设计等咨询论证工作,见证了北良港的建设历程。建成后二十年来,北良港为我国“北粮南运”战略实施和粮食物流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开辟了国内粮食“四散化”运输的先河。继北良港之后,环渤海各港口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市陆续开始建设散粮筒仓和码头,“四散化”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

图1 北良港区实景

图片来源:中粮贸易官方网站

二、发展优势条件

港口条件优越,航线资源丰富。作为大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良港地处大孤山半岛西侧,海阔水深、不淤不冻,港口条件极佳。从区位看,北良港是环渤海沿海港口群中通往国内沿海港口和世界港口海上距离最短、时间最少的港口,相比渤海沿岸主要港口往返可节省船舶航行时间一至两天。区域内铁路专用线无缝衔接金窑铁路后直接进入哈大铁路干线,联通东北腹地。从航线资源看,含北良在内的大连港拥有超过100条集装箱航线,通达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港口,覆盖全球主要航区,承担了东北地区96%以上的外贸集装箱、100%的商品车、60%以上的外贸原油转运工作,为做大做优粮食贸易物流奠定了基础。

图2 辽宁沿海港口粮食码头布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自行绘制

港口设施领先,仓储条件优越。北良港区总用地规模6平方公里,现有5万至8万吨级散粮装卸专用泊位3个,通用泊位4个,粮食筒仓仓容200万吨,年综合通过能力1500万吨。配备L18型散货铁路车3400辆,约占国内散粮车总数近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北良港内的国家粮食储备库是中央国债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单仓仓容3万吨,有国内“第一粮仓”之称。港区运营管理经验丰富,中转效率高,损耗低,筒仓存储条件优越,粮食接卸能力和中转效率在辽宁沿海各港口中处于优势地位(见表1)。

北良港隶属中粮集团,是中粮粮食贸易流通体系的重要节点,体系内部中转量占北良港中转总量的40%左右,玉米稻谷的体系内中转量达到70%以上。港区内坐落着九三大连、中粮日清两家临港大豆加工企业,每年为北良港带来160万吨以上稳定进口货源,位于腹地的九三铁岭、中纺连王也是其长期客户。

通关环境优于周边港口。大连市粮食产业发展具有悠久传统,培养了一批在粮食市场深耕多年的代表性企业,形成了分工明晰的产业生态。近年来,大连市在贸易、金融、物流等方面推动“先行先试”,已开展了不少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大连港在通关环境、效率、服务等方面要优于其他东北港口,客户粘性较强。

毗邻大商所,期现联动发展。北良港毗邻我国四大期货市场之一的大连商品交易所,港区内设有玉米、黄大豆一号、二号交割仓库,并在内蒙古、黑龙江设立延伸库区,可极为便利地开展期货交割、基差交易、仓单融资等期货相关业务。大连被列入进口大豆离岸现货市场实物交收地试点,未来北良港可开展进口大豆的离岸现货交易交收业务。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粮食流通格局发生较大变化。近年来,受到东北临储粮拍卖出清、“南猪北养”以及东北主产区对玉米深加工企业实施补贴等各方面调控政策影响,东北粮源就地消纳能力极大提升,粮食外运规模显著减少。2020年东北粮食外运量8000万吨左右,相比2018年减少了17%。同时,东北粮食外运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铁路和公路外运量占比从2018年的不到30%增至2020年近40%,铁海联运运输量占比下降了10%左右,其中海铁集装箱联运占比不断提高,散船下海比例明显下降(见表2)。受此影响,包括北良港在内的东北各港口粮食内贸规模呈现下降趋势。2021年,辽宁港口玉米下水量约1141万吨,同比下降了50%;北良港玉米下水量在东北主要港口中占比虽有所提升,但受大趋势影响总体规模同比下降27%(见表3)。

临港粮油产业引育不足,港口设施未获得有效利用。临港化布局已成为粮油加工企业布局选址的主要趋势,临港粮油加工产能是决定港口粮食贸易规模的重要因素。北良港区内油脂加工年产能仅210万吨,多年未新增。北良在建港之初的泊位设计主要考虑当时东北玉米出口和小麦进口供应东北地区的需要,卸船泊位能力大于装船泊位能力。但港口建成后,东北地区的粮食供需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现有散粮卸船泊位,年通过能力300万吨,基本能够匹配当前的进口规模;2个散粮装船泊位,年通过能力600万吨,随着玉米下水量下降呈现通过能力过剩,临港消纳能力不足,港口资源未获得有效的适配和利用。

路上运距劣势明显,粮食物流集疏方式相对单一。近年来,“北粮南运”下海港口不断北移以缩短路上运距及运输成本,北良港距离主产区较远,陆上运距劣势导致“北粮南运”规模萎缩。建港之初北良港大规模利用散粮车进行粮食集疏港,集疏能力和运行效率优势突出。但伴随集装箱“一箱到底”以及铁路敞顶箱的推广,散粮车的运费成本从优势变为劣势。相比而言,盘锦、锦州、营口等后发港口的粮食内贸运输方式更为多样、复合,可灵活适应更多中小客户的需求。

保税功能缺失,合作机制有待理顺。由于海关特殊监管区未覆盖北良港,大豆等进境粮食的期现货离岸贸易、中转贸易、保税加工、加工出口等贸易模式的开展尚不具备条件,适应进境粮食期现货交易的监管体系亟待建立。北良港海关监管在“单一窗口”建设、检验检疫、口岸及通关信息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优化。此外,与北良港一山之隔的大窑湾也是粮食散货码头,隶属于招商局集团下属的辽港集团,两个港区各自发展,缺乏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大连市正在规划建设的太平湾粮食泊位及粮食产业物流园区未来也可能进一步分流北良港的粮源。

四、有关建议

在当前面临的发展环境与形势之下,我们认为北良港应巩固强化设施能力优势,加强对接母公司产业及渠道资源,积极突破传统业务范围,通过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产业链延伸、供应链整合、监管制度改革创新,推动港口转型升级,努力将北良港建设成东北粮油企业品牌走出去的门户窗口。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粮食内贸为主转变到内外贸结合并重

北良港在巩固“北粮南运”历史战略价值的同时,更要适应市场变化趋势,积极发展中转贸易、加工出口、离岸贸易等多种贸易形式。一是研究利用转基因大豆离岸交易的各种可能性,充分发挥入围资格地位作用,依托北良港粮食仓储设施尽快设置进口粮食保税交收场所,远期结合北良港东部港区开发适时开展保税港区的申报工作。二是拓展俄粮南下通道,如开辟经满洲里、绥芬河、同江、黑河等边境口岸到大连下水中转的铁海联运通道、“海参崴-大连-日韩”水水中转通道,利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连”回程班列常态化运行研究开通俄粮外运新通道,打造俄粮南运的东北亚集散中心、分拨中心和中转中心。三是优化集疏港物流组织,弥合“北粮南运”的运费差,如争取铁路延展费优惠,优化运输方式和线路以降低公路及铁路集港、疏港的来程和返程空驶率,探索缩短运距的有关连接线建设。四是将业务向前端延伸,利用自身运能、储能优势,把相关业务窗口推进到主产区,提供各种便利化服务不断增强客户粘性。

(二)以港口功能为主转变到港产融合发展

以港口为依托,发展与物流贸易相适应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形成港产彼此不断强化的发展格局。一是积极对接母公司产业资源,争取大连市、金普新区、大连自贸片区的产业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生物科技,以及围绕原粮贸易的离岸金融、供应链金融、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我国粮油饲精深加工及生物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二是统筹港口运营管理、航运服务、综合开发、金融服务,从单一港口向港口、物流、贸易、金融服务、园区运营的全链条结构转型。三是突破传统业务范围,提供包括货代、报关、租赁、船代、串货等一站式服务,拓展社会客户货源,探索和推动由粮食码头向社会码头转型,由专业码头向综合码头转型。

(三)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引领提升应急储备保障能力

强化国家粮食物流东沿海通道中的战略支点作用,强化在临港粮食储备、国际粮源中转集散供应、加工粮油产品供给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提升应急物流能力和平台组织能力,构建东北粮食综合应急保障基地,急时应急、战时应战。依托大连市相关部门积极对接国家有关部委争取纳入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建设规划范围。发挥粮食储备“压舱石”作用,建立政府储备和社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粮食储备体系,助力东北地区的粮食内循环顺畅和粮食国际物流供应外循环稳定。大力开展高标准粮仓和绿色仓储建设,提升仓储数字化监管能力,打造绿色智慧粮仓建设标杆。

(四)以制度创新为突破推动粮食贸易物流便利化与资源能力整合优化

接轨国际市场,围绕粮食大宗商品贸易便利化的“卡脖子”问题进行创新改革。依托大连市商务、海关等部门,加快进境粮食离岸贸易交收场所建设、综合保税功能完善等事项落地。依托金普新区、大连自贸片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最大限度的“放管服”改革,提升通关速度,降低物流成本。与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及大商所深度合作,有效利用金融科技,推动仓单融资,增强对粮食贸易物流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支撑。依托央企合作、央地合作,加强与大窑湾的分工协作,实现两个港区的资源整合、互补发展。

作者:开运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董继红 贾森 樊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