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议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24-10-25 信息来源:中咨智库 访问次数: 字号:[ ]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集中力量布局建设了一批工业项目,形成了一批老工业城市,这些城市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多数老工业城市既是典型的产业基地,也是各省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向外辐射的中间环节,是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区域。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一批老工业城市正在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大部分老工业城市因产业结构调整缓慢,逐渐出现传统产业优势减退、创新能力不强、新兴接替产业培育不足,产业竞争力普遍下降等问题,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十三五”时期,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全国发展基础较好、转型效果明显的老工业城市建设了20个示范区(包括35个市(区)),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措施,产业转型效果明显,同时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典型经验做法,特别是在构建产业竞争优势、探索产城融合发展、坚持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为推动全国老工业城市开启振兴发展的新征程作出了示范。从统计数据看,示范区城市创造了全国老工业城市40%的地区生产总值和43%的工业增加值,目前已有12个示范区城市发展成为省内仅次于省会城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15个示范区城市进入全国GDP百强城市,东北地区非省会城市GDP前三名、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GDP前两名都是示范区城市,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GDP前五名有两个是示范区城市,并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已形成了11个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一、示范区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根据我们先后78次赴全国示范区城市开展的现场调研,切身感受到老工业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示范区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经验对老工业城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示范作用。以20个示范区为代表的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在遵循中国式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同时,兼顾城市特色,重视发挥地域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在推动城市更新改造、产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秉持生态环保理念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老工业城市的老,不仅体现在产业老,还体现在城市老,老工业区和矿区分布集中。示范区城市积极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促进区域经济政策更加精准有效,进一步发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传导作用。

一是通过城市空间腾退与生态绿化实现城市功能。株洲结合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按照实施老工业区企业关停与土地收储、搬迁转型、人员安置、污染治理和园区建设“五个同步”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全部完成清水塘15.15平方公里先后关停企业147家,收储面积3400亩,完成棚改征拆10051户,妥善安置3万多名企业职工,引导61家企业异地转型落户,湘江霞湾段水质由国家Ⅲ类提升至Ⅱ类,通过整体开发、建设、运营,目前已成功引入三一、恒河、中国中车等大型产业项目,累计引入企业3000余家,清水塘生态城市建设快速推进,不断刷新着城市的面貌。

二是生态环境治理有效,唤醒了历史,凸显文化,使人民找回了乡愁。蚌埠作为淮河流域重要的节点城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淮河治理工程与当地历史文化、自然人文景观、城市道路交通相结合,让人河更相依、城河更相融,沿着淮河岸线,打造了铁路公园、宝兴面粉厂、五彩阡陌等一批体现城市记忆的蚌埠新地标,也成为蚌埠文化更好展示和传承的载体,蚌埠市因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扬。

三是创新提升老厂区新功能,为城市发展赋能。北京石景山区结合冬奥会,制定了首钢老工业区差异化土地政策,形成工业建筑物不改变外轮廓线和改变内部结构用途的改造利用方式,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相结合,逐渐打造形成独具特色的首钢园,并作为北京冬奥会的会场之一。利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更新契机,制定首钢工业遗存保护名录,利用筒仓、料仓等场所建成冬奥会主运行中心、冬奥会保障指挥中心、冬奥会技术运行中心,成功举办沸雪世界杯、冰壶世界杯总决赛等国际赛事,参与人数累计超过20万人。

(二)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弹性韧性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高铁成套设备、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特高压输电、煤炭清洁利用等迈入世界领先水平。但从疫情等突发极端情况对超大特大城市产业及全国产业链的影响来看,“最经济的产业布局”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布局”,也不是最安全的布局。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与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还不匹配,东部地区钢铁、石化、建材、装备、汽车、船舶、电子信息、医药、轻工、纺织等重点产业产值超过全国比重50%以上,且一些厂区与城区已连成一片,甚至处于城市中心,防护距离达不到国家要求。此外,部分行业重要部件生产区域比较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且缺乏替代,部分初级产品供应高度依赖东南沿海港口海运进口,极端情况下或对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冲击,面临断供风险。

我国老工业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国有骨干企业和创新研发平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城市在建国初期就基本上建成了以国防工业为重点,钢铁、电子、化工等产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示范区城市能源资源更加富集、产业基础雄厚,特别在关系国家产业安全的航空、航天、汽车、高端机械装备、冶金、石化、钢铁、有色、煤炭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具备条件的老工业城市应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强化重点领域创新研发,有利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弹性韧性。

一是创新为转型升级添动能,实现集聚化发展。鹤壁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12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成功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主动谋划布局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一批引领产业方向的新兴产业,在现代农业大数据、社区综合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培育新业态,华为、浪潮、中科曙光等龙头企业入驻鹤壁,建成河南省首个5G产业园。

二是通过攻克“卡脖子”技术在强链补链上做工作,实现产业升级突破。淄博持续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务实合作,围绕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建立“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破题”的产研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为引导、以高校为支撑,建立平台、人才和项目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建成上海交通大学淄博先进材料研究中心等知名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700家。

三是遵循资源禀赋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价值。包头聚焦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抓住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大功率节能电机市场需求扩张的机遇,加快推动稀土产业向长链条、宽领域、高质量发展,集中力量做强稀土永磁、储氢材料两大产业,全力推动稀土产业向应用端转移、向高端化发展,打造“世界稀土之都”。

四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长治紧抓紫外LED发展机遇,把LED产业作为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全力打造LED技术策源地、产业集聚地。依托中科潞安和高科华烨两大龙头企业,建成了半导体光电产业园和中科潞安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瑞昌源国家级光电检测中心,构建起集衬底材料、外延芯片、封装、应用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长治市LED显示龙头企业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前三,成为全国重要的LED主产地。

(三)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发生了实质性提升

城市品质提升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深切的感受,一座城市的更新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老工业城市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推进宜居社区建设、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延续城市文脉等方式,使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让群众感觉宜居、幸福。

一是城市功能更加完善。黄石聚焦创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立工业遗产保护中心,探索“资源+”发展新模式,让长期尘封破败、“藏在深闺”的工业遗产,转化为科普、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推进工业旅游与全域旅游融合,将城市工业旅游成果延伸到农村生态旅游,以点带线、以线促面,拉长工业旅游链条,完善城市功能设施,促进城市转型发展。黄石市城市综合实力、城市颜值、宜居度和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处在湖北前列。

二是有效改善民生福祉。重庆大渡口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用心用情凝聚“向心力”。每年8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保障基本民生,切实解决了人口“一老一小”、住房“一旧一危”、就业“一生一困”、交通“一堵一安”等民生问题,居民“幸福感、满意度”年年提升;补齐社会事业短板,应人民“新需求、新期盼”深入推进教育强区建设,紧扣“基础教育质量跻身全市前列,医疗卫生事业赶上中心城区水平”目标,已成为国家卫生区、国家医疗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三是持续提升宜居宜业品质。宜宾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坚持“营城聚产、以产聚人”理念,在开发建设中优先布局教育、医疗、问题、商贸等服务功能。围绕“宜居宜业”,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围绕“宜乐宜游”,挖掘宜宾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打造市民身边的多元化生活体验场景;围绕“宜人宜宾”,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塑造三江六岸具有独特生态文化魅力的城市空间,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二、重视老工业城市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挑战

近年来老工业城市在城市更新改造、产业转型升级、绿色环保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外部环境变化带来了不利影响增多,导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老工业城市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产业转型升级进入阵痛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平均科技投入较低,新动能培育不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是制约示范区发展的瓶颈之一,特别是在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上供给能力不足,创新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不高。从科技创新指标看,2023年示范区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及增速分别为2.0%和12.5%,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一些示范区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足1%。特别是东北和西部地区示范区城市还需进一步完善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的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机制。

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大,示范园区支撑力不足。尽管示范区城市都具有一定工业基础,但产业仍以低端传统产业为主,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2023年示范区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示范区内新兴产业规模普遍较小,知名名牌企业与产品相对较少。在园区建设方面,部分示范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发展动力略显不足,现代产业集群体系建设任重道远,此外,部分园区由于地方政府前期对园区基础设施投入高,导致偿债压力较大。

三是区域协同发展和产业协作关系尚未建立。目前大部分示范区城市尚未建成跨地市的省级层面管理与产业协同机制,示范区内各城市间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也有待加强。在产业分工与协作方面,示范区内中心城市如沈阳对鞍山市和抚顺市的动力源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分工不清晰,尚未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和产业链上下游或配套关系,亟需探索三市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型新路径。

三、老工业城市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议

(一)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战略腹地

聚焦基础好、潜力大的老工业城市,围绕产业链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企业和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配合基础设施、创新设施新增布局,培育一批非省会中心城市和战略腹地城市,构建自主可控、风险分散、必要时迅速形成替代的区域产能布局,为增强国内大循环弹性韧性、促进全国生产力布局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争取培育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系统梳理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军工等领域关键生产设备、元器件、原材料等情况,在中西部、东北等有条件的老工业城市布局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立必要的异地产业备份系统和双线供货制度,形成产业链关键环节产能储备,并促进老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建设一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加快推动老工业城市开展绿色化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率先培育建设一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为老工业城市加快实现低碳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做好示范。

(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承接一批产业转移

依托老工业城市在资源、产业基础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各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作者:

开运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专家学术委员会办公室   

周景川  宋  薇

对外经济合作业务部  

韩信美  柴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