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主任孙吉昌
按照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规划,“十二五期间,需要投资4420亿元用于农网升级改造,还将通过电网最大限度地延伸,解决207万无电户的用电问题。同时,今年启动95598光明服务工程,全面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主任孙吉昌所描述的,正是“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以下简称“三新”农电发展战略)的新蓝图。
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企业服务“三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2006年确立“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之后,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深化“三新”农电发展战略,通过开展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农网改造升级、供电服务品牌化建设等工程,更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力服务“三农”的路上仍面临很多困难。“农村电网点多、线长、面广,改造难度比较大,而且投入高产出低,甚至没有经济效益,农网投入资金缺口很大。此外农电管理体制不顺,也影响着农村电力发展。”孙吉昌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呼吁,国家应尽快理顺农电管理体制,并加大对农网改造的投入。
消除无电户光明温暖千万户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农村人口达8亿多,“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将其放在首要位置中就可窥一斑。而农村电力事关农村生活、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让广大农村居民“用得上电、用得起电”是“服务三农”最首要目标。
2006年,围绕国家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国家电网公司确立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了“户户通电”工程、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农电企业规范化管理工程和农电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农电事业快速发展。
2006-2010年,公司累计完成“户户通电”工程投资158 .6亿元,为134.1万户无电户、508.9万无电人口解决了通电问题。公司供电区域除西藏外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乡(镇)、村 、户 通 电 率 分 别 达 到99.82%,99.84%和99.90%,累计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407个、电气化乡(镇)4991个、电气化村90053个。
“由于农电体制变化、公司供电营业区的扩展以及地方政府实施移民搬迁等原因,无电户的数量,每一次调查都在变化,难以完全掌握其信息。根据最新统计,截止到2010年末,全国大致有无电人口500万;在国家电网供区范围内的有240.9万无电人口,主要集中在西藏、新疆、四川藏区、青海藏区等边远地区,其中能够用电网延伸解决的大概有207万,还有30多万还得要靠小光电、小风电等方式来一家一户地解决。”孙吉昌介绍说。
他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投入206 .5亿元,解决49.5万户、207.5万人的通电问题,“十二五”末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基本实现户户通电。2011年,国家电网公 司 完 成 无 电 地 区 电 力 建 设 投 资10.9亿元,为3.49万无电户、13.66万无电人口解决了通电问题。2012年,该公司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计划投资9.9亿元,工程项目85个,共涉及四川、蒙东、青海、新疆4家省公司,为9.6万无电户40万无电人口解决通电问题。
在孙吉昌看来,最大限度地延伸电网去消除无电户,除了考虑供电的可靠性和持久性,更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首先,随着电网延伸的越来越远,解决无电地区通电问题的投资越来越大。他给记者算了笔账,“2006年通电成本基本是1户1万元,2006年到2010年户均通电成本是1 .2万元,现在户均就得需要4 .2万元。这些投入对企业而言基本没有产出,后期运维成本很高,收的电费甚至不够去抄表的路费,更不用谈设备折旧、线路损失、维护费用等这些。为无电户通电是一个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国家电网公司将全力以赴去落实。”他说。
农网改造升级服务“三农”新发展
近些年,在各项惠农政策的鼓励下,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设施农业、工业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在农村快速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农村电力需求的迅速增长、用电结构和用电特性的较大变化。
“原来用电水平比较低,一家顶多有个电视机、洗衣机。而随着家电下乡之后,家用电器增多,功率从百瓦为单位变成了千瓦为单位,电网承受的压力很大。而且原来只是满足生活用电需要,现在小型农副产品加工的机械都在家里使用,比如到了采茶季节,家家都用炒茶机炒茶,一个炒茶机就几个千瓦甚至十几个千瓦。”孙吉昌解释说。
他指出,一二期农网改造之后,随着负荷的增长,已经改造过的农村电网又出现无法满足新的电力需求的问题,另外还有30%没有改造电网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村电网的改造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电网要进一步向“田间地头”延伸。在这种情况下,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深化“三新”农电发展战略,积极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计划十二五期间,经营区内农村电网将普遍得到改造,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 9 .7 3 %,综 合 电 压 合 格 率 达 到98.45%。
“目前,2010年农网改造升级的任务已经完成。受2010年计划下达较晚的后推影响,2011年投资计划目前完成67%,剩下的任务在今年全面完成,2012年452.7亿元的投资计划已经启动,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落实中。”孙吉昌说。
据了解,国家电网公司于2010年启动为期三年的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专项行动,计划通过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提高中低压线路及配变供电能力、增加调压能力和无功补偿能力等技术手段,以及调整配变分接头、调整三相负荷不平衡及加强低压用户需求侧管理等管理措施,解决农村用电户的“低电压”问题。截至今年7月底,全面实现了低电压综合治理三年目标。
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用户用电负荷增长,局部地区“低电压”问题还将不同程度地出现“治理低电压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工作,我们今年考虑如何常态化地解决低电压的问题。”孙吉昌介绍说,下一步国家电网公司将结合运营监测(控)中心、95598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加强对农网电压质量在线监控,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低电压”问题,开展提升农网供电质量集中专项行动,确保达到农网监管指标和承诺指标。
此外,城镇化的发展也对农网布局和结构优化提出新的要求。对此,国家电网公司根据小城镇发展建设的趋势,专门制订了一套小城镇电网建设模式和技术标准“根据小城镇属于工业化、商业化、居住为主的、旅游为主不同的用途,建成不同的电网模式,电网技术标准也因此不同。”
当前,县供电企业承担着较重的普遍服务责任,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保证农网可持续发展,农村电网发展投入主要依靠政策性投入和政府投资。但自“两改一同价”之后,国家始终未建立农村电网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机制,而且目前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与资金需求还有较大缺口。
“现在国家给的藏区电网建设资本金是80%,新疆有些地区是50%,国家给中西部其它地区的资本金都是20%,剩下的部分都是企业贷款。这些地区电网建设投资大,施工难度大,但产出特别低,后期企业还得背负人工成本、维护成本、再改造成本。”孙吉昌认为农村电网建设需要政策的扶持,建议国家合理增加西部地区投资规模和资本金比例。
理顺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农网可持续发展
“农电管理体制不顺,也是影响电力服务三农的重要因素。”孙吉昌坦言。
当前农电管理体制比较复杂,有国家电网直供直管的企业,属于中央企业的范畴;有由国网公司控股、地方政府参股的股份制企业,还有属于省、市、县国有资产由政府委托给国网公司代为管理;还有一些完全是地方自营或民营的企业。
“这种混合体制对电网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对提升服务水平,保障供电能力都带来一定障碍”。孙吉昌认为,通过体制改革尽快理顺关系是当务之急。
2011年,国务院在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要求取消代管体制。而取消代管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收归中央企业,一种是走地方自治“目前主流观点是交给中央企业,因为电网本身的专业属性决定其必须是一个上下贯通、系统性很强的网络,简单地割裂开来,不符合技术规律、经济规律。而且国网在管理的能力、水平、技术也是最高的,可以更好地管理。但又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些代管企业原来的经营状况很差,人员又非常多,而我们又面临着国资委的考核。”孙吉昌呼吁,在取消代管、收归中央企业的过程中,国家在投入政策上应有所倾斜,在考核政策上要有所调整。
此外,对于电表之后资产的管理存在真空地带问题,孙吉昌认为应按产权归属履行管理责任,不主张没有原则的延伸服务,最合理的办法就是用规范的市场化服务来解决 , 即 引 导 成 立 社 会 化 的 服 务 机构,资质能力经过相关的政府部门把关审核,审核合格后就可以对老百姓提供有偿服务,具体的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来出台。
浙江三门:三级保护织牢农村用电“安全网”
电力既是民生的有力保障者,更是发展的“先行官”。继2006年提出“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又于2011年底启动“你用电,我用心”农村用电安全强基固本工程,进一步为农村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作为这一工程的试点县,浙江省三门县供电局在对农村低压电网进行“三级保护”改造的基础上,从三种模式出发推动构建政企联动、乡村实施、电力服务共建机制,在为当地农民提供安全用电环境的同时,更是全面激活了当地的农村经济,使其驶上了快车道。
近些年,在各项惠农政策的鼓励下,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用电需求大增,但安全电网的建设却未能及时赶上,农村人身触电伤亡事故和由漏电引起的电力火灾及家用电器、设备烧坏事故时有发生。其中,因漏电保护器的装设、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不能有效保护而导致事故的频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为解决这一问题,三门县供电局在农村低压电网实施剩余电流动作“三级保护”,即安装总保护器、二级分支保护器和家用保护器“如果某个农户家里出现漏电,家用保护器就会自动跳闸,停掉这一户的电,而不会造成全村停电。即使家保没安装或不动作,还有二级分支保护器,停电也仅仅是一部分用户。总保护器则是在此基础上又上了一把安全锁。”三门县供电局局长谢宝江解释说。
其中,“三级保护”核心问题是末级保护—家用漏电保护器的安装和投运。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三门县供电局还对首先实行改造村的农户家保购置费用采用经济补贴,同时跟厂方签订协议,对新购的家保实行一年包换、三年包修的办法,激励农户安装保护器的积极性。同时,对农户表后进户线部分采用钢塑管保护,既达到了整洁美观,又提高了安全可靠性。
而农村用电安全的实现,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坚强的电网网架“我们对全县农网进行了两轮的调研摸底,今年计划投资7728万左右对农网进行改造。比如给农村公用变压器建配电房,这样可以增强变压器的使用寿命,还可以防台风等自然灾害。”三门县供电局副局长谢逢斌介绍说。
与此同时,供电局还从建立农村用电安全宣教长效机制的角度着手,进一步织牢“安全网”。编制《居民电力客户服务手册》进行发放,并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用电安全宣传活动。
作为三门县政企联动、乡村实施、电力服务共建的模式之一,便民用电服务站主要是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建立表后服务长效机制。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招标、择优选择社会水电公司来承办便民用电服务站,承担农民家中表后资产的电力服务,对其实行标准化管理,使用器材和服务的收费标准在县物价局备案。政府给予免税的优惠政策,而电力部门则扮演“电参谋”的角色,对其进行技术培训、业务规范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支持。
“等这种社会化运作的方式慢慢成熟,就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开来。现在就已经有人询问,想承办便民用电服务站。”谢宝江向记者介绍说,除了设立专门的用电服务站,三门县还将农村安全用电强基固本工程嫁接到“村邮站”,让电力服务可以迅速在各村镇开枝散叶,填补表后业务的“空白点”。
浙江余杭:村镇·电力服务共建贴心服务为“三农”
“现在农灌线路偷电基本杜绝,电费省了一万多,更重要的是安全隐患大大减少,而且村民谁家需要用电方面的服务,村用电服务员就可以及时帮助解决。”提起近三年农村电力服务上的变化,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镇葛墩村村民委员会书记陈叶根赞不绝口。而这一切变化得益于2009年以来余杭供电局开展的“村镇·电力服务共建”模式。
村镇·电力服务共建 破解难题惠及各方
浙江电力公司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以服务“三农”为企业的重要使命,积极组织开展农电特色服务,所属余杭区供电局创造性提出了“村镇·电力服务共建”的构想,帮助用户解决用电设施运维难的问题,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仁和镇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乡镇。2009年9月28日,余杭区供电局与仁和镇政府与签订的《村镇电力服务共建协议》。根据协议,各村自行聘用一名具有相应资格证的用电服务员,主要负责农业生产线路和村级路灯等集体资产的建设和管理,同时维护居民漏电保护器的运行和提供表后线服务;用电服务员的报酬主要是由村委会支付,镇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供电局协助各村开展村用电服务员电工作业资格培训、取证,并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考核;用电服务员在电费收缴、用电监督上协助供电局做好相关工作。
据了解,经过初审、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选拔,18人成为首批用电服务员。在正式上岗之前,他们还经历了三个月的专业培训,取得电工进网作业证、特种作业证、配电线路初级工证三张证书。合格之后,由村委会和他们签订为期三年的合同。而在上岗期间,供电局每年还会组织用电服务员进行专业培训,并通过与乡镇、村委沟通,全面统一村用电服务员工作标准、工作内容,使各村建立村用电服务员日常管理考核制度。
在仁和镇花园村走访时,记者注意到,村委会门口竖立着用电知识的宣传栏,上面明确介绍了供电部门和用电服务员的各自职责范围,并配有用电服务员的联系方式,村民家中遇到跳闸、电线短路等用电问题,只要拨打这一电话,用电服务员就会上门提供检查维修服务。而村民如果对用电服务员的工作有不满的话,可以拨打监督电话向村委会或镇政府反映。
村镇共建模式试点已近三年,所有试点乡镇中全部完成村级群众性用电安全管理组织建设,设立村用电服务员。在安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产生显著效益,无论是农户、电力部门、政府,还是电工本身都获益匪浅。
拓展共建 从“探路”走向“提速”
“余杭供电局村镇·电力共建模式,对农村农灌线路的改造维护方面取得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和学习!”这是日前浙江省电力公司召开的2012年农电工作会议上,对余杭供电局村镇电力共建模式所取得的成效评价。
这一肯定让余杭更勇于迈开步伐,共建模式从最初的“探路”走向提速。“试点见成效之后,整个政策大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首先,现在国网公司高层比较重视,省公司也要我们定期汇报,我们胆子更大了,方向也更明确了。其次,区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像区安监局、经信委,农业局等部门都愿意和我们合作推动这项工作。而乡镇政府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以前是我们推着他们走,现在是他们推着我们走。最后,从我们内部来说,原来是领导作为一项任务布置下去,现在当地供电所、营业所主动要求去做,因为他们认识到这对社会满意度的提高有好处。”余杭供电局局长童钧告诉记者,今年将进一步拓展共建规模,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据了解,今年仁和镇将在花园村、葛墩村等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向九龙村、永泰村、永胜村和洛阳村进一步延伸,完成这4个村的农灌线路改造。而塘栖镇也计划将共建规模从目前的2个村推广到6个村。
此外,余杭供电局还将在良渚、径山等乡镇推行村镇电力共建模式,目前径山镇政府已与当地供电所签订了共建协议。与仁和镇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不同,径山镇以山区为主,经济比较落后。“我们会根据相应情况提供不同的帮扶措施,用电指导手册也会不同。”余杭供电局副局长杨峰介绍说。
完善模式 谋求建立长效化机制
“未来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这一模式,建立长效化的机制。”童钧认为,当初提出要实现用电服务员的管理与电网工作人员的管理同质化,但现在看来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对用电服务员的管理将更加规范、细致,要求也将更高。此外,还需要在调动用电服务员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发挥作用方面做文章。
与此同时,目前供电部门的人员编制并未考虑到共建工作,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工作量都是额外增加的,没有任何补贴。而且,在农灌线路改造中,供电部门补助了一定的物资。未来随着共建模式规模的扩大,供电企业将面临管理成本和物资投入增加的压力。
此外,共建模式还面临规划、资金方面和政府的联动还不够、地区差异的问题。“我们区各个地方的差异比较明显,比如仁和以平原为主,经济比较发达,用电量比较大,有共建的积极性,而且投入的回报率比较高;而径山是以山区为主,经济相对落后,以居民用电为主,主要是从安全性,可靠性这两方面考虑,才搞村镇共建。但因为是山区,改造成本大,用电量小,回报率比较低,供电企业的供电负担会相对增大。”童钧认为,要因地制宜对共建模式进行调整,使其能得以长期持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