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强化创新驱动 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海工装备产业由大变强
发布日期:2018-01-04 作者:申海燕 战略咨询部 信息来源:青春中咨 访问次数: 字号:[ ]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海工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海工装备业也是《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保障能源安全,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

  一、我国海工装备产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转折期

  我国已成为海工装备产业大国。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2013年以来,我国海工装备、自升式平台、海工辅助船市场份额均居世界首位。二是浅水装备已实现自主设计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和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FPSO)研发取得重要成果,“海洋石油981”是我国建造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三是综合研发机构相继成立,大型核心科研设施及海工重点实验室陆续建成,基础研发平台加快搭建。四是初步构建起了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中心的装备总装和配套设备集聚区,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海工装备产业由大变强面临四个制约因素。

   一是核心技术缺乏。我国海工装备以浅水和低端深水装备为主,关键零部件和高端装备严重依赖进口,高端设计基本被国外垄断。半潜式生产平台、TLP、SPAR、LNG-FSRU、LNG-FPSO等领域基本空白。2000年以来在建和完成的钻井装备中,70%以上的基本设计来自国外。

   二是关键配套能力缺乏。配套能力是我们的软肋。目前我国海工配套装备自给率不足30%,核心领域配套率低于5%。海洋平台发配电系统、钻井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油气处理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高端配套产品完全由国外控制,致使绝大部分利润外流。

  三是工程总承包能力缺乏。我国海工产业体系不健全,未能建立完整的全球设备集采系统,尚不具备完整的油田工程总承包能力,只有中海油工程公司一家承揽过总包业务。

  四是综合服务能力缺乏。我国海工企业以造船厂为主,工程金融和综合服务能力不足。以海上钻井为例,超深水钻井费用超过5000万美元,浅水区成本也在1000-3000万美元。没有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将失去动力。

  二、目前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外部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2014年来,受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影响,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形势发生逆转,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市场需求大幅萎缩。2015年我国承接海工订单38亿美元,同比减少74%。主要装备价格继续走低,35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4000载重吨PSV和200吨系柱拉力AHTS价格分别下滑9%、10%和8%,接近09年金融危机时水平。

  二是订单违约或弃单风险加大。海洋钻井平台价格动辄数亿美元,但订单首付比例仅为10%,甚至5%以下,在租约难求的情况下,推迟交付的情况明显增多。美国AtwoodOceanics推迟了在韩国大宇建造的两艘钻井船的交付期,美国Ensco延期接收韩国三星重工在建的“DS-9”号钻井船,新加坡翔升在建的两艘OSV遭船东撤单。

  三是金融支持力度减弱。海工装备产业资金需求较大。油价大幅走低后,金融机构对海工产业融资态度日趋谨慎,挪威投行DNB甚至下调了对海工装备市场的信用评级,并向业界发出“远离海工”的警告。企业发展遭遇融资困境。

  四是欧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吸引制造业回流回归,对我国海工产业发展形成替代竞争。五是我国海工产业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资源能源约束趋紧,“低成本、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发展道路已走到尽头。

  与此同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的提出,为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产业把握机遇,顺应变化,加快供给侧改革,加强创新,整合资源,防控风险,全球布局,建设海工强国提供了难得契机。

  三、推动海工装备产业由大变强的几点建议

  一是重点攻克高端装备“卡脖子”环节。具备一定基础的关键装备,如钻井设备、水下生产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FPSO单点系泊系统、海洋平台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物探设备等,要重点攻关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的装备,如TLP(或Spar)、半潜式平台专用设备、水下生产系统、浮式LNG生产设施等,要逐步提升系统集成、试验检测、设计制造能力。

  二是逐步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坚持整机装备带动关键系统及配套,总装和配套、研发和制造两个并重,全面提升产业设计、采购、建造,总装、配套和服务能力,走面向总包(EPCI)的大海工发展道路。

  三是加快构筑海洋金融业。借鉴伦敦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航运金融发展经验,走以金融为核心带动产融结合发展的模式,系统构筑我国海洋金融业。

  四是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大循环。一是优势企业要加快兼并重组,重构国内海工产业链;二是通过重大集成合作,实现高端装备项目的“交钥匙”,更好走入国际市场。

  五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海工企业应密切关注当前市场变化,及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国家层面应加快研究探索建立海工装备产业风险分担体系。

  六是分布实施南海深水工程。按照建设海洋强国,由近及远的原则,分布实施海上大型核动力浮动平台、南海深水新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置工程、南海大型温差能发电平台和深海空间站工程,保障南海开发和维权的远程能源补给。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