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议

马淑杰、张英健、罗恩华 | 关于园区综合能效提升的措施建议
发布日期:2023-04-11 作者:马淑杰、张英健、罗恩华 信息来源:中咨智库 访问次数: 字号:[ ]

园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关键载体和重要动力,是工业集约集聚发展、支撑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载体,同时也是资源能源集中消耗的大户,开展园区综合能效提升是破解环境约束、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抓手,更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

01 园区能源消费现状

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我国工业园区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4.5亿吨标准煤1,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3,其中,169家国家级高新区能耗约占同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全国30家国家级经开区2,工业能耗约占全国工业能耗16%和全国总能耗的10%,能源消费总量占比较高。从能源消耗水平来看,全国169家高新区,能耗强度平均值从2015年的0.584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下降到2020年的0.451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明显低于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耗(0.515吨标准煤/万元);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84吨标煤/万元,园区近年来能效水平提升取得了积极进展。从能源消耗品种来看,2015年国家级经开区煤炭消耗总量占园区能源消费总量的74%,高于同年中国工业部门燃煤消费比例(56%),其后是原油和天然气,分别为36%和8%,园区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年消费为主。从园区能源基础设施来看,园区在役能源基础设施总装机容量为515 GW,占当年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38%;园区装机结构以燃煤机组和天然气机组为主导,装机容量分别占84.2% 和11.3%。

02 园区节能降碳面临的问题

园区巨大的能源消费,特别是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问题,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园区节能减排工作有序推进,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园区系统性节能推广应用不足。一直以来,我国园区节能减排工作侧重于单项节能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应用于装备和设施,园区间、企业间、设施间通过系统优化提升整体节能减排效率应用不够,还存在较大的应用空间。二是园区节能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有待推进。能源岛、综合能源管理中心等节能设施在部分园区尚未建设,供电、供气、供热等能源供应安全保障不足,节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三是园区清洁能源消费比例较低,部分开发区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偏高,新能源应用不足,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意识不够。四是园区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对这余热和余压等能源利用重视不足,工业余热和余压利用率偏低,能量没有得到充分综合利用。五是园区能效管理精细化、智慧化程度不高。部分园区尚未通过建立应用智慧化的能源在线监测、管理、调度等新技术手段开展能源管理工作,园区数字化管理能力偏弱。

03 能效综合提升重点领域

开展园区综合能效提升,要以实现园区节能低碳发展为目标,结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低碳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统筹规划园区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大力推行清洁能源使用,推进企业间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基础设施资源共享,把园区改造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节能低碳园区,实现园区布局优化、能源清洁、节能高效、设施集约、智能智慧、低碳发展。

1.园区能源结构清洁改造

突出节能降碳主线,发挥园区比较优势,大力实施低碳化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调节机制,优先采用水电、气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减少以煤、油等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不断优化供电、供热能源结构,提高电能使用比例,综合热泵、储热、储冷、储电等多种能源使用形式,通过“源-网-荷-储”协调优化,实现“电、冷、热、水、气”各种能源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用能服务,逐步实现电源、热源的多样化和清洁化。

2.园区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统筹推进关键用能环节节能改造、园区能量梯级利用、余热余压综合利用三个重点节能领域。积极推动开展园区节能提效减碳计划,推进园区重点行业采用高效率用能设备替代低效率用能设备,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根据园区内企业用能情况和区域用能需求制定能源梯级利用整体方案,推动企业间物质交换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实现高效化用能。开展新能源微电网试点示范。开展园区供热集中化改造,建设园区能源集中供给基础设施,推广集中供热锅炉、余热热源改造、热电联产等集中供热方式,建设园区能化中心、能源岛、能管中心等基础设施。

3.园区产业结构低碳转型

加快淘汰园区落后产能、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和壮大绿色产业。对于新审批园区,重点关注规划环节,通过充分研究规制要求确定明晰、严谨的准入条件,重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优化建议,使园区总体规划具备有效的低碳约束性,保障落地项目既代表着节能降耗优质资源,又能够与园区整体协调、共生、可持续发展形成呼应。对于既有园区,重点在优化布局谋划上下功夫,积极制定引导措施,借助产业整合、土地流转等时机,吸引节能低碳型项目进驻,通过具体项目的低碳化改造,推动园区产业结构不断趋于低碳化。

4.园区基础设施集约优化

面向清洁稳定能源供给、可靠高效废弃物处置、人性化建筑节能和绿色交通等多个方面,提高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和降低园区企业生产成本,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市场网络、公众信息等公共产品的集约化建设力度,以多产品联产、多资源联供和产业共生为目标,实现园区水、电、气、热、道路和资源再生回收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和集成。高水平建设集约共享的园区充电设施网络、加气站,以及试点新型综合供能场站。加快园区内外市政基础设施功能互补共享。创新园区基础设施运行新机制,促进园区的低碳减排,实现园区的低碳高效。

5.园区节能低碳科技示范

加大科技经费向节能低碳技术的倾斜力度,重点支持推动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节能低碳技术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融合,为园区产业节能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以园区为载体,企业为主体,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推进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研发制造机构与园区合作建立技术装备创新基地。加强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强化技术研发、标准制修订、测试评估、应用培训、创业孵化等服务。

6.园区服务管理模式创新

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基本方法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之中,切实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能力。创新园区绿色服务供给模式,加强节能环保服务等新模式在园区综合能效提升中的应用,培育和扶持一批园区节能综合改造专业化服务公司,面向“双碳”目标打造一批节能降碳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园区提供节能降碳规划和方案设计、节能降碳技术验证和碳排放、碳足迹核算等服务。整合园区节能降碳管理措施,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合同能源管理的经验和实践。面向中小规模的省级园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园区,推广先进经验模式,推动更广大园区提高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

7.园区数字化智慧化节能

统筹推进园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园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催生园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数据中心产业生态体系,加强创新要素在园区集聚落地。建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率、水利用率、碳排放强度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综合评价体系,构建数据中心高效节能体系。推动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碳核算,率先对绿色工业园区、先进制造业集群等进行核算。构建能效管理系统,打造能源控制、管理、运维一体化平台,通过节能策略的执行和控制、大数据挖掘建模、专家团队远程分析指导等措施,实现管理节能和绿色用能。

8.园区节能降碳协同增效

鼓励各类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主导产业和碳排放水平,积极探索推进节能降碳协同增效。鼓励企业采取工艺改进、能源替代、节能提效、综合治理等措施,实现节能降碳协同增效。支持企业进一步探索深度减污降碳路径,打造“双近零”排放标杆企业。着力提高园区碳生产率,结合园区特点,实施“以地定产、以产见碳、以碳优产”,持续提高园区的碳生产率。强化节能低碳专业咨询和智力支持,建立节能低碳管理咨询专业化队伍,鼓励指导园区企业开展用能权交易与碳交易,聘请第三方研究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和跟踪辅导。

9.园区节能降碳机制创新

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将政府手段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加快完善园区节能机制体系。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奖励措施与激励政策,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设备租赁、电力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新机制,推动企业实现节能降碳。探索建立以节能收益和降碳收益为企业进行设备升级改造的机制。拓展节能投融资渠道,争取国家财政资助、国家政策性贷款、银行金融机构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以当地节能减排市场机制为基础,鼓励并指导园区企业开展用能权与碳排放交易。

04 政策建议

1.健全园区能效提升工作推进机制

在国家层面建立园区综合能效提升推进机制,统一推动全国园区综合能效提升工作,出台园区综合能效提升重点工程支持意见。建立园区综合能效提升分级管理体系,由市、区、县对园区节能目标进行考核。各市区县要督促园区建立园区综合能效提升管理机制,完善园区节能信息统计和报送制度。各地园区政府可根据园区节能任务,结合企业用能状况,逐步提高重点用能企业门槛,将节能目标划分到更多用能企业,建立更加普遍、有效的节能管理机制。结合园区财政状况,建立园区节能激励机制,园区政府可对企业节能管理以及节能项目的实施,给予适当的财政奖励或补贴。对一般耗能企业大大降低节能奖励门槛,鼓励低能耗企业自愿开展节能行动。

2.开展园区能效提升顶层设计评估

根据节能工作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视角,加强统筹谋划,以方案为引领,加强园区绿色化、低碳化、智慧化发展顶层设计。结合园区发展基础与自身条件,鼓励制定园区综合能效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引导园区深入挖掘各领域节能降碳潜力。将园区节能综合改造置于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纳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规划过程中,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专项规划中突出推进园区综合能效提升的重点内容,明确具体推进措施、管理办法和保障体系。积极开展园区综合能效提升情况评估,对园区的节能水平进行科学分析。

3.推动全国园区综合能效提升试点

充分认识推进园区综合能效提升在推进落实双碳目标、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产业园区综合能效提升为推进园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园区综合能效提升示范。按照园区所属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主导产业、产城融合、对外开放程度等不同特征分类创建试点园区,形成不同类别园区实现综合能效提升的最佳方案、路径和模式,为各类园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辐射带动各地园区低碳发展。

4.强化园区节能改造财税金融供给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建议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园区节能综合改造,增加重点战略区域申报名额。搭建平台推动重点耗能企业深度节能,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手段进行深度节能,鼓励配套免税贴息等政策支持。引导多元化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建立绿色供应链基金。积极协调与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等国内外金融机构为园区重点项目提供便捷、优惠的担保服务、信贷与专项资金支持。完善园区企业节能信用体系,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园区企业信用评价标准,形成园区企业信用评价报告。鼓励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小额贷款机构等金融机构采用园区企业信用评价报告,鼓励在政府采购、项目招标、财政资助等事项办理过程中,将园区企业信用评级纳入审核评价指标体系。开通“银企”绿色贷款通道,为具有较高信用的企业,提供节能环保投融资服务。

5.加大园区节能降碳审查监察力度

加强对节能监察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建立常态化节能监察机制,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项目的监督管理,针对“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制度执行情况、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等开展重点监察,与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耗在线监测、节能审查制度有机衔接,建立预警机制。加强用能量、碳排放量审核,完善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

6.统筹推动园区节能低碳全面发展

加强园区能源供需评估与规划。园区能源供需评估与规划是园区碳排放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之一,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直接作用。建议根据园区定位、总体规划、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环境承载力等因素,以优化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目的,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为手段,科学分析与评估园区能源供需情况,制定园区短中期能源供需规划,统筹完善园区能源消费控制制度和碳排放“双控”制度,确保园区能源高效利用、经济增长和碳减排系协同可持续发展。

注:12016年数据。

22021年之前国家级开发区为217家,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新加入13家,但新加入园区还未上报统计数据,因此国家级开发区数据统计口径截止目前以217家为准。

作者:开运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马淑杰、张英健、罗恩华